最高法:用人单位补缴社保后,是否能要求劳动者返还社保补贴?

发布时间:2024/4/23 10:00:32 分类:同福资讯浏览:147

【案号:北京高院(2019)京民申2888号】

2012年8月28日入职北京X物流公司。在办理入职时,史主动向公司提交了《放弃缴纳社保声明》,载明:本人于2012年8月28日入职北京X物流公司,因自己为农业户口,且已在老家缴纳农村医疗、养老保险,因此特向公司申请免缴社保。本声明时效与自己和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期一致。

鉴于此,双方经沟通后,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另签了一份《补充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1、 乙方自愿放弃缴纳社保系个人原因,由此产生的后果完全由乙方个人承担,与甲方无关;

2、 双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甲方按照1500元/月向乙方发放社保补贴,发放时间随工资一同发放;

3、 本补充协议的有效期同劳动合同一致。

2017年11月1日,史离职。在职期间,史共领取了公司发放的社保补贴33100元。

2017年12月26日,史以公司未依法缴纳社保为由,向朝阳社保稽核科投诉,申请公司为其补缴社保。公司遂为史补缴了其在职期间(2012年9月-2017年10月)的社保。

2018年3月9日,公司申请仲裁,请求史返还在职期间领取的社保补贴33100元。

在仲裁委不予受理后,公司提起诉讼。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

在双方签订的《《放弃缴纳社保声明》、《补充协议》上,史提出对本人签字和所按手印进行鉴定,经鉴定,均为其本人签字及所按手印。故史本人要求公司不为其缴纳社保系确认事实。

现公司已经为史补缴了社保,因此已发放给其的社保补贴,应予返还。

综上,一审法院判决史返还公司社保补贴33100元。

对一审结果不服的史向北京一中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

1、 公司所提供的工资表中显示其工资中含有社保补贴,但史对于该工资表的真实翔不予认可,并称发放工资时,公司会让其签两份工资表,一份是空白的,另一份是真实的。公司所提供的这份是自己所牵的那份空白的。

对此,史负有举证责任,但是其并没有提交书面证据进行佐证;在其提供的证人证言中,由于证人与公司存在利害关系,又导致证言不予采信的情形下,史应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故,本院认定史的工资中含有社保补贴。

2、 史在《放弃缴纳社保声明》、《补充协议》上的签字经鉴定为本人签字及所按手印,系确定史确系本人主动放弃缴纳社保。现由于公司已为其补缴在职期间的社保,故在职期间的社保补贴属不当得利,应予返还。综上,二审法院做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判决。

遂向法院北京高院申请再审。

北京高院认为,现有的证据已经明确表明史系主动放弃公司缴纳社保。现公司以为其补缴在职期间社保,已发放的社保补贴33100元作为不当得利,史应予返还。

综上,高院做出了驳回史的再审申请的裁定。

法律评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得利。本案中,北京X物流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在在职期间,每个月向其发放工资,并包含社保补贴以公司未依法缴纳社保为由,向朝阳社保稽核科投诉,申请公司为其补缴社保。公司遂为史补缴了其在职期间(2012年9月-2017年10月)的社保。因此,史某前期获得的社保补贴没有法律根据,构成不当得利,北京X物流公司有权请求史某返还取得的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得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得利人没有法律依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结语

我国法律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约定不缴纳社保的行为不仅有损个人社会保险利益,也侵害了全体社会的整体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属于无效约定。因用人单位不给员工缴纳社保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而无效,基于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上述案例中可知,最终法院支持了企业诉讼请求,判决劳动者返还取得的社保补贴,但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所以具体需要结合实际案情进行分析。同时,虽然法院最终支持了公司请求,但是经历了一审、二审、最高法院,企业耗费了许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为了避免类似法律纠纷,企业在经营中,一定要遵纪守法,依法为员工足额按时缴纳社会保险,如员工坚持放弃缴纳社保,则一定要要求员工签署放弃缴纳社保声明书,并且在职工签字确认的工资表中一定要将支付的社保折现补贴列明,为后续主张返还准备数据依据。

  1.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3. 全国在线咨询热线

    020-83277199 15018724518

Copyright © 广东同福律师事务所所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15011号-1Powered by vancheer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