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取保候审全攻略!

发布时间:2025/7/21 16:32:34 分类:同福资讯浏览:561

导读:很多人一听到家人、朋友被刑事拘留,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一定就要坐牢?其实,这时候你还有一道关键的救命稻草,那就是——取保候审。

但到底什么是取保候审?为什么律师都建议积极争取?今天,我们就通俗地讲清楚。

01

什么是取保候审?

简单说,就是先把人放出来,案件还在办,但人不再关着。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8条,对不需要羁押、但还要继续调查的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方式有两种:

交保证金:缴一笔钱,这个钱多少得看案子情况,司法机关会根据你的经济状况来定(一般是几千到一万不等);被取保候审人为未成年人的,保证金的起点数额为五百元。(《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

找担保人:一般是亲友或者单位领导,担保人必须与本案无牵连,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且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并签署相应的担保书《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

注意:取保候审不是无罪释放,也不是结案,它只是一种替代羁押的强制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第六十九条 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本案无牵连;

(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五条   采取保证金形式取保候审的,保证金的起点数额为人民币一千元;被取保候审人为未成年人的,保证金的起点数额为人民币五百元。

     决定机关应当综合考虑保证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被取保候审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性质、情节,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被取保候审人的经济状况等情况,确定保证金的数额。

02

申请主体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

其中,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九十七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03

为什么一定要争取取保?四个关键原因

恢复自由,减少压力:被关押日子不好过,吃不好睡不好,还得担心家里人。这么一来,精神压力可想而知。取保候审就能让你暂时自由,在外面生活,免得精神和身体受折磨。

照顾家庭和工作:家里有老人小孩,靠你养活,一旦被关押,家里就塌了天了。取保候审后,你能继续上班,照顾家庭,不至于让家里陷入困境。

方便为自己辩护:被关起来,外面事儿一点都插不上手,找律师沟通、找证据都难。出来之后,你能更方便地跟律师沟通,准备辩护材料,找证人啥的,为自己争取好一点的结果。

给法官留好印象:如果你能取保候审,说明你不是那种社会危害性很大的。这给法官传递了一个信号:“这个人看起来不至于逃跑或者继续干坏事。”

     取保候审能够帮助嫌疑人暂时恢复自由,减少精神压力,照顾家庭和工作,还能更方便地与律师沟通,准备辩护材料。此外,成功取保候审也给法官传递一个信号:嫌疑人不具有重大社会危险性,这可能对判刑产生积极影响。

04

哪些情况适合取保候审?

     取保不是人人都能批,司法机关会根据风险、案情、社会影响判断。

但以下这些情况,通常有较大机会:

  • 不是暴力型犯罪

  • 没有犯罪前科

  • 初犯、偶犯,情节较轻,非主犯

  • 涉嫌罪名较轻(法定量刑一般在三年以下)

  • 有固定住所、工作单位,不会逃跑;

  • 主动认错,有赔偿、调解意愿;

  • 涉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需要补充侦查。

  • 怀孕、哺乳期妇女,或年迈老人、重病人员、未成年

     

     当然,是否能取保,最终还是由公安、检察院来决定,但只要有希望,就要尽早启动申请

     很多人就是因为不懂、拖着、不争,结果错过了最该争的黄金窗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05

什么时候申请最合适?

可以申请几次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取保候审有5次关键机会。

1、第一次取保:人被拘留至看守所30天内,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取保候审申请书);

2、第二次取保:人被拘留至看守所30天后,公安会向检察院报捕,在检察院批捕的7天期限内可以向检察院申请(不予批捕申请书);

3、第三次取保:检察院批准逮捕一个月后,可以向检察院申请(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

4、第四次取保:案子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可以再向检察院申请(申请变更羁押措施)。

5、第五次取保:案子进入法院审判阶段后,同样可以申请,但是难度极大。

争取取保的黄金时间,是刑事案件的前37天

  • 前30天:公安侦查阶段,可向公安申请

  • 第31天到第37天:移送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阶段,可向检察院申请

     并不是所有案件都能成功取保——但关键是,你不争取,就彻底没有机会。

成功案例很多:

有人涉案金额大,但自首+退赃+赔偿,成功取保;

有人涉嫌重罪,但证据存疑+家属及时找律师介入,成功取保;

有人本身没主犯行为,经辩护人分析定位辅助角色,成功取保。

     因此,对于提交取保候审申请书的具体时间需要由专业的刑事律师深度把握。因为错过关键时间点所做的取保候审申请将很难起到作用。

06

看起来不大的案子,为啥不给取保

很多家属都会问:我看这个案子也不大,为什么还不给取保?

其实啊,有些案子取保失败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办案机关已经“定了调”。

常见原因包括:

办案机关认为符合逮捕条件: 评估认为存在《刑诉法》规定的逮捕必要性,如:

  • 有证据显示可能逃跑;

  • 有串供、毁灭、伪造证据或干扰证人作证的现实危险;

  • 可能实施新的犯罪;

  • 案情重大、复杂,有碍侦查。

对当事人角色认定较重: 如初步认定系主犯而非从犯。

认为证据相对充分、犯罪事实清楚。

涉案情节或后果被评估为严重: 如金额巨大、涉及面广、社会影响恶劣。

当事人态度因素: 如拒不认罪、无悔罪表现、拒不配合。

也就是说,拒绝取保的背后,其实是给你案件“定性”的开始。

一旦被这样定性,案件的走向就很危险了:很可能从轻微的涉案人,变成重点打击对象!

07

取保后为何还会被刑事拘留/逮捕?

     这是当事人和家属最容易产生误解和恐慌的地方。取保后被重新收押(通常表现为刑事拘留或逮捕),并非罕见,原因主要包括:

违反取保候审规定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如未经批准离开居住地、传讯不到案、干扰证人、毁灭证据、串供等。一旦违反,办案机关有权决定逮捕。

案件出现新情况、新证据

发现新的犯罪事实或证据,证明其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危险性增大,不符合取保条件。原有证据经补强,证明力增强,达到逮捕标准。发现当事人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且存在社会危险性(如企图逃跑、有妨碍侦查行为等)。

保证条件丧失

保证人死亡、丧失保证能力或不愿继续担保;保证金被没收后仍需要羁押。

办案阶段推进

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或法院审判后,新的办案机关经审查,认为原取保决定不当或情况变化,需要逮捕。

可能判处实刑风险增大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随着证据的充分展示和法庭调查,法院认为被告人最终被判处的刑罚可能是实刑(而非缓刑),为了防止其逃避审判或执行,可能决定逮捕。

     特别提示:取保候审的决定是基于当时的案情和风险评估。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当事人违规或案情发展),强制措施随时可能被变更为更严厉的羁押措施。

08

为什么需要律师持续跟进?

     取保成功绝不意味着律师工作的结束。相反,取保后的阶段恰恰是律师发挥关键作用、争取最佳结果的“黄金时期”。

解读法律状态,管理预期

专业律师会清晰告知当事人取保的法律性质、权利义务、潜在风险,避免其因误解而放松警惕或做出错误行为。

指导遵守规定,规避风险

律师会详细告知哪些能做,哪些绝对不能做,如何应对司法机关的传讯、调查等,最大限度降低因不慎违规导致被收押的风险。

动态跟进案件,把握进展

律师会密切关注案件走向,及时了解侦查进展、可能的移送起诉时间、检察院的审查意见等,做到心中有数。

审阅卷宗,制定辩护策略

(审查起诉阶段起)

在案件移送检察院后,律师有权阅卷,全面了解指控证据,发现证据瑕疵、程序违法或有利于当事人的证据,为后续辩护(无罪、罪轻、不起诉等)打下坚实基础,取保期间是律师进行充分辩护准备的最佳时机。

与办案机关沟通,提出法律意见

律师可以适时向公安机关、检察院提交专业的法律意见书,就案件定性、证据问题、法律适用、是否起诉、量刑建议等方面提出辩护意见,争取对当事人有利的处理结果(如不起诉、缓刑建议)。

应对突发状况(如被传唤、收押)

若当事人突然被传唤或面临收押风险,律师能第一时间介入,了解原因,提供法律帮助,申请会见,进行必要的交涉或提交申诉、控告材料。

为审判阶段做充分准备

在取保期间,律师可以更便利地与当事人沟通案情,核实证据,准备辩护材料,演练庭审应对等。

争取不起诉或缓刑

在审查起诉阶段,律师可以充分利用取保状态(表明社会危险性低)及收集到的有利证据,全力争取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在审判阶段,争取缓刑判决。

09

取保候审后的注意事项

1

遵守法律规定

     取保候审不是自由自在的,期间有很多规矩要遵守,比如不能离开住的地方,不能干扰证人作证,不能从事违法活动。要是违反规定,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资格,甚至加重处罚。

2

随时配合调查

     司法机关可能随时叫你去配合调查、回答问题。得保持电话畅通,积极配合调查,这样才能给自己争取到更好的结果。

3

逮捕

     在外面的时候,尽量表现好,别再犯事儿。这样一来,法庭在审理时,会看到你在取保候审期间的表现,为你争取个好印象。

10

结语

     因此,取保候审只是一种阶段性的强制措施,并不代表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认为取保候审就意味人没事了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使被取保候审,后续仍然有可能被判处实刑。能不能够被判处缓刑,需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所犯罪行的严重程度来进行综合考虑,与是否被取保候审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在取保候审之后,犯罪嫌疑人需要关注案件的具体情况,配合侦查机关进行调查,直至案件得到好的处理结果。

  1.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3. 全国在线咨询热线

    020-83277199 15018724518

Copyright © 广东同福律师事务所所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15011号-1Powered by vancheer站长统计